杨运琪,男,汉族,1954年出生,籍贯:四川南充,军旅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翰林书画院院士,2021年加入中国书画院院士,国家高级美术师,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
近年来,杨运琪把国画的笔墨韵味与西画的色彩构成相融合,他追求重墨重彩,突出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创作理念,始终促使他在探索中国山水画的深邃意境的道路上跋涉,他努力想追求一种精神气象,历经坎坷而永不放弃。
秋天,秋雨,成都城南一僻静小区。
军旅画家杨运琪先生的工作室便藏于此处。刚从西藏采风归来的他,撑着一把雨伞,提着两把伞下楼来迎接冒着萧瑟秋雨到来的一行访问者。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夏天,成都蜀昶轩的一个画展上。他个子不高,却敦实健硕。似乎不爱笑,不爱说话,一生从军的严肃与沉稳凸显在他的脸上,喜怒无痕。但这些初步印象,随着访谈的深入却发现那只是他的表象。透过表象,杨运琪的内心在很多时候其实充满着孩童般的理想主义幻想。他随和健谈,坦诚有趣。他的画室,杂乱,缤纷,创作时的燃情肆意与心性散漫随处可见。他应该是一位随心所欲投入创作的画家。客厅墙上,赫然挂着一幅巨幅山水油画。他说:"这幅油画,我目前只完成了一半。"画案上,叠放堆满了他近期完成或未完成的水墨山水画,地上还铺着两幅透着湿润水墨之气的重彩山水条幅,他解释说:这是我昨晚才画出来的。杨运琪的身上,显然藏着一种质朴的自信与乐观。画室外,有一个宽大的阳台,站在阳台上,极目远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高高低低的城市楼宇,在朦胧密集的雨幕中,恰海市蜃楼般如梦如幻。我不知道,是否在某些时候,画家杨运琪先生会站在这里,或坐在阳台上,静静地向着远方,思考一些来自于灵魂深处的东西,至今,他一生以画中国山水为主要创作题材,从未停顿过前行的步伐。他在静寂与顿悟之中,找寻着艺术的方向。谈到绘画创作,杨运琪终于不再矜持沉默,顿时滔滔不绝,爽朗的笑容渐渐显现在他原本难得一笑的脸上。这个时候的他,真实而通透。
1954年,杨运琪出生于四川南充高坪区。他的父亲是南充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在南充川剧团从事舞美设计工作,也善蜀绣。父亲身上的艺术细胞影响着幼小时期的杨运琪。家里笔墨纸张齐全,看着父亲每天都在写写画画,年幼的杨运琪也学着父亲在家里写写画画。"虽然是乱写乱画,但孩童时期的我对书画极富兴趣。"上小学后,除了绘画,他还热爱上剪纸与木偶。剪剪画画之余,他与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制作木偶戏,并演给其他小朋友看。"我们小时候演木偶戏,还要卖门票,门票一分钱或者两分钱一张,很有趣。"16岁时,部队到南充招兵,杨运琪因绘画天赋被特招入伍。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总参搞宣传,在部队专业从事艺术工作四十多年。岁月的积淀,让他笔力遒劲,水墨舒张,画面既有以焦墨线群虚实的处理能力,又有以泼墨写意肆意挥毫的洒脱。他的作品,涌动着画家灵动与娴熟的激情,透出山水画的清雅味道,如作品《蜀山晚秋》《雨后渔歌》等。他在自己的创新山水作品中,以重彩来表现大自然的青翠茂密,在表现山体之表面的绿色植物上,他的笔触与色彩使用细腻而微妙,富有个性特色。如《银丝细雨登光雾》《鹤鸣赞湿地》等作品,可以窥见其独特表现手法。他一直努力追求画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浩瀚艺术之路始终在他的脚下蔓延。
为了学到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他先后拜师著名山水画家白雪石老先生、中国军事博物馆书法家李铎先生、军艺油画系教授何孔德先生等等,潜心向老先生们学习,希望自己对艺术的深度认知不断提升。2001年,他定居成都。西南地区这个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都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山水给予了他更多的灵感与启发。当绘画早已在岁月的磨砺里逐渐成为他的精神支撑时,即使他在人生路上遇到多少坎坷与挫折,但只要拿起画笔,进入创作,杨运琪就会感觉到来自灵魂深处的忘我。
"我画山水画时,内心很舒畅,中国山水的博大与深邃,包容着我整个身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山水情怀分不开,是相融相吸的整体。"虽然从部队艺术院校毕业于油画专业,但杨运琪其实并未专注于油画创作。他坦承,从自身的精神维度与审美需求上,他更痴迷于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所表现出来的隐居生活,意境空灵以及章法稠密,在空间维度上的无限深邃,有着读不尽的逸韵与文气。杨运琪一直在艺术的路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风格。他坚持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探索绘画艺术的中西结合。写生、采风是他近距离贴近自然山水的必然之路。喜欢外出采风写生的杨运琪,去过很多地方,如,虎牙大峡谷、黑水县、秦岭山脉、阿拉善等山川峡谷,他在行走中细腻地观察体悟中国山水的南北区别以及个性特点。"南方的山,秀丽,树木茂盛,水土湿润;而北方的山,植被少,岩石坚硬挺拔,特别是石头,黝黑而壮观。"他甚至还幽默地比喻:"南方的山,就如一位披着一件朦胧纱衣的美丽姑娘;而北方的山,如裸露的壮汉,山水毕露,一览无遗。"由于早期他画油画,因而他比较注重画面的肌理效果,以点、线、面来处理群山巍峨的特点。"画北方的山,我喜欢用泼墨来画,这样出来的效果大气磅礴,雄伟壮观。而南方的山我喜欢用小笔来画大画的感觉,这样细腻的笔触可以把小桥流水以及茅舍瓦屋以工兼写的方式来表现。"他坚持大胆下笔,悉心收拾,外在的细化,内在的洒脱于浓淡枯湿之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浑柔与微妙的感觉。他注重绘画过程的一气呵成,气韵不间断。
至今,他很满意自己绘画的洒脱与酣畅,也注重画面的通透性与疏爽润泽。"我喜欢自己的山水画很润气,很湿透,一幅好的山水画,即使十几年过去了,拿出来欣赏,还保持笔墨的饱满与湿润之气,就非常好。"他画画,带着"自娱"的散淡,也有很多自己独创的技巧。比如,他喜欢一边画一边往宣纸上喷水,以保持画面的润泽感,水墨不断在宣纸上的渗透,以及产生的微妙变化,常常令他兴奋。另外,他还喜欢在色彩上不断重复上色,覆盖再覆盖,这样让画面的色彩既有厚重感又有矿物颜料散发的古意。他注重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透骨画法,双面着色,是杨运琪在几十年来画山水作品中不断摸索而独创的一种绘画技巧,"用兼毫软笔,淡墨起稿,下笔准狠,行笔稳健,收笔狠准。"中国山水画在北宋时期最为繁盛,绘画境界讲究的是"林泉高致"。无论青绿,还是水墨,流派纷呈,苍润浑厚。既有狂放、肆意的野逸之味,也有淡雅、沉雄、文秀之清新,皆以山水来书写情怀,以及通过山水画欣赏那一种即使"不下塘筵,坐穷泉壑"也能领悟到的意境优美、泉石啸傲、溪涧山川的俊美。杨运琪敬佩古代绘画大家的情怀旷远,高迈深邃,"那是我自己一生都学不尽的精神源泉。
"他特别欣赏"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山水画。倪瓒的山水画松秀简淡,朴素清雅,画面中大多不画人,而以楷书长题诗文加以阐述,因而画面散发出一种极其寂寞的孤独之感。这种感觉令杨运琪深叹其味。他不断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体悟作为一位山水画家应具备的"所览纯熟与所取精粹"。他不断学习与不断变化,因而,在他的某些山水画中,很明显可以感觉到有一部分作品的气息,具有淡墨于皴,郁然深秀的味道。在创作上,杨运琪随心性而创作,有时候颇有激情。他笔下的山水画,给我留下印象的,如《墨趣写川南》《晨雾渔歌》《大树脚下幽居乐》《雨后高山烟云峰》等,画面所散发出来的云湿如秋,老树佝偻,溪水潺潺,苔锈禅壁的清幽之感,含有深邃悠远的气息。"画水墨山水,我追求黑白里面有一种精神。"他的某些水墨山水画,也含有剑石寒影,山锁虎丘的巍峨壮观,如作品《盛夏幽谷》《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他擅长泼墨、写意等象征性手法,画出了墨气四射、空阔苍劲的山水作品,题材、构图虽从不雷同,却依然在气韵、意蕴、旷涵等方面有继续深化突破的无限空间。近两年来,杨运琪逐渐把创作重点放在重彩重墨山水作品的探索上。早年画西画的基础,让杨运琪对色彩异常着迷。他研究国画颜料与矿物颜料的融合使用,即西画的"焦点透视法"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中西方绘画艺术蕴藏的深奥莫测以及超时空的理念,是他还需要进一步去深读的课题。他的状态,在很多人眼里,其实并不像一位已经年过六十五岁的人,他的心性似乎与岁月苍茫无关。关于艺术,他称自己永远在路上,他追求的艺术范式还在远方。或许,当飒飒西风满院栽时,他会不会突然顿悟,画出令人眼前一亮,笔格遒劲,有着显著绘画语言的山水秋色?那一种来自于画家个体精神气象的东西,应该是通过画家安静沉淀的心境,通过致密舒朗的笔触,释放出的苍劲高旷的意境。艺术佳作需要心性与岁月的磨砺,更需要画家自我艺术修养的积淀与思维的独特丰厚。即使某些时段,游离于山水浩瀚的情感疆域,也能让自己的情结在其中蔓延出水墨的韵味,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期待笔名默石的画家杨运琪,在未来内心真正的沉默与安静里,坚如磐石,不变初心,创作出具有显著个性特点的丰富的好作品。